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实训项目

发布日期:2014-06-06    作者:     来源:     点击:

实训项目

案例分析:

1.挖掘电影《刮痧》中的有关文化冲突情节,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2. 观察下面图片,分析中美教育孩子方面差异。

In chinaThere’re usually many rules 

To tie down students , uniform

Such as wearing uniform

But 

students in American schools

Have the freedom to choose 

What to wear 

3.  To Explai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With the Theory of High-context Culture and Low-context culture

案例分析

1. A 先生(作者):

我去过中国很多城市,我喜欢中国菜,也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经朋友介绍娶了一位中国太太。在没结婚之前,她是那样善良、祥和、温厚。可是刚一结婚,她立刻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把我变成她。处处管着我,干涉我。两个人结婚,共同生活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是两个生命的和谐。她不许我有任何私人空间,据说大多中国女人都如此。比如有人打来电话,即使我在家她也要问“你是谁”?这是西方文明最不可接受的。一个西方文明的女人应该说“稍等”。如果我不在她应该说“请问你要不要留言给他”,如果对方要留言,那是另一回事。她随便拆我的信,这让我不高兴,甚至恼怒,在美国也是违法的行为。我和她说过多少次,她不但不接受反而哭得非常伤心:“你有什么事瞒着我?”她理解不了人权,私人空间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尤其她不喜欢把钱说清楚,在美国夫妻都有各自的银行存款账号,各种消费都说清楚谁该付多少,她不接受。她愿在心里算计。如果朋友们在一起吃饭,各自付一半,她就说人家无情。她总有一种活着是你的人,死了是你的鬼的想法。实际我们的婚姻早就破裂,她仍然在朋友中吹嘘说我怎么离不开她,而且她多次和我商量,只要我给她面子,不和她离婚怎么都行。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当我们出现了矛盾时不是坐下来两个人去解决,而是求助外界帮助,到处找朋友,找我的家人,我从没拒绝与她通话。当我们之间在某些问题不能达成协议,她不是让步而是威胁,拿我的报税单找漏洞,我不想和这样的女人过下去。她认为和她离婚就是毁坏她,没有对死亡婚姻开死亡证的勇气。她没有领悟人生应该随时重头开始。

2.B 先生(大学试验室试验员):

我和太太无法过下去的原因是因为吃饭问题。中国人喜欢炒菜,油炸食物,美国的房子都有敏感器,一有油烟就报警,全社区都能听见,警察就会派救火车来,而且炒菜满屋飘着油味。她不吃炒菜不行,我提醒她不要吃太多的盐渍菜,她反驳说我们祖祖辈辈如此,早餐也要大炒大炖,所有的生活围绕着吃,高兴大吃一顿,生气也大吃一顿。我和她说中国穷,总是用吃表达一切感情,在美国高兴有许多其他方式表达,她说我居高临下。她不吃酱油不行,我不吃cheese(奶油)不行,在吃饭上很难调解,我喝咖啡她喝茶,我怕油和盐,她不吃油和盐咽不下去。在一起吃饭是夫妻生活的乐事,可我们无法享受这一乐事。她穿衣服只要喜欢什么场合都穿,美国人确实很随便,但是在随便的场合随便,在正式的场合是很严肃的,吓死我的是她常常穿裙子骑自行车,风一刮露出短裤,很伤风雅。我告诉她不要这样,她说中国女人都这么穿。她在地铁上大声讲话,周围人回头看她,她不以为然,我说美国地铁没有人高声讲话,都利用这段时间看书,她说这是我的嘴,管不着。这些生活细节积累多了,矛盾就显现出来。美国人两岁前就完成的道德教育,不随地吐痰,不随便扔果皮,我还要时时提醒她,和她生活在一起太累了。

以上两个实例都说明了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所导致的不同观念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其实说到底还是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碰撞。以下是对中美人在社交礼仪方面的简单对比:

1、见面时的打招呼礼仪。打招呼是人际交往中最为平常的事情,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增进友谊的纽带,所以,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见面时打招呼既表示亲切、友好,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招呼语的表达上,中国人大多使用“吃饭了吗?”“你干什么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个人生活的语句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与关心。可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因为这些是属于个人的隐私,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我到哪里去”、“我忙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往往有管闲事和窥视隐私的误解,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者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对方有进一步的交往,只不过是一种礼仪形式。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Hello!”,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那可就非常失礼了。

2、见面致意礼仪。见面礼仪是日常社交礼仪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礼仪,而握手礼是当今国际交往中运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致意礼仪。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握手的时机、握手的形式、握手的要领及握手的禁忌基本相同,其最大区别在于握手时伸手顺序的不同。从握手礼的实施顺序看,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方文化通常应遵循两个优先:即长者优先和女士优先。而西方文化着重强调的是女士优先,妇女在各种场合均应受到特别的尊重和照顾,因而在介绍时通常要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但16岁以下的女子没有这个优先权。除了握手礼,吻礼也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种见面致意礼节,包括亲吻礼、拥抱礼和吻手礼。这三种吻礼在日常交往中常用,但是在商务往来一般不使用,其中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异性之间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见面礼,适合于已婚女士。

3、谈吐礼仪的差异

称呼礼仪。称呼是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礼节,关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文明高雅,但是称呼在日常生活中问题也不少,而且中外称呼习惯不完全一样。在我国,人们在称呼自己时,习惯说“本人”或“鄙人”,而称呼他人时则习惯称“您”,在西方称呼对方时不分“您”和“你”,都是“you”或者“阁下”。在我国,人们习惯称呼职务、官衔等,并与其姓连在一起,如张局(长)、赵总(经理)、李教授等。在西方国家,同我们不一样,不习惯把官衔、职务、职业与姓名连在一起,想要强调他的部长、总统身份时,只称“部长先生”、“总统先生”。

中西有些称呼完全一样,如先生、女士、小姐等,但是,我国特有的一些称呼,不能随意移植到西方去,如大爷、叔叔、大妈、同志、师傅以及老XX、XX老、小XX等,因为像老张、吴老等称呼在我国有亲切与尊敬之意,而在西方,西方人往往直呼其名,即便是长辈亲人也是如此,这表明西方比较崇尚平等、自由,人们却忌讳“老”字,因为在他们看来,老是虚弱、没本事、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所以即使面对真正的老人,也最好不要称呼他们为“老XX”或“XX老”,否则会引发不愉快。

4、交谈礼仪。交谈是人们彼此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形式。若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吸引力,最好的办法是说话真诚明了,并且明智地选择话题。在交谈话题的选择上,中国人喜欢问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在中国,人们在一起聊天时多半会谈到家庭、婚姻、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这正是中国人所谓的拉家常。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这些话题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有亲切感。而在西方,女性的年龄、婚姻及男性的工资收入、财产状况、个人情况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在交谈中如果被提及,那会非常的敏感,或容易引起反感,尤其是对欧美人而言,他们认为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侵害了对方的隐私权,是一种极为失礼的行为,而且还会认为提问者极为缺乏教养。因此,一般来说,在陌生人或是不太熟悉的人之间宜选择比较简单的话题,如天气、当天的新闻、四周的环境等,因为这些话题比较安全,不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快。

5、馈赠礼仪的差异

接受礼品的方式不同。东西方接受礼品的方式不一样,东方人接受礼物时往往显得比较恭敬和虔诚,一般是用双手接受礼品,并轻微低头表示感谢,并说“您太客气了”之类的话,习惯在受礼时说“受之有愧”等自谦语,而且随即将礼品收起来,等到赠礼人离开后再慢慢打开欣赏。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往往很随意,但很注重礼品的包装,喜欢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边欣赏,边说一些像“这礼物很漂亮”等感谢的话,甚至高兴时还会拥抱对方一下,与送礼者共同分享这份礼物的喜悦。

感谢语不同。一般在受到礼品之后,西方人往往会在一周之后,写一封感谢信或者打打电话致谢,而国人则基本没有这个习惯。谦虚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送礼时也有所表现,送礼者一般喜欢强调自己礼品的微薄,而不介绍所送礼品的珍贵或是多重用途和性能,如“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西方人在送礼时,喜欢向受礼者介绍礼品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特别重视,如“这是我特意为你选的”。

礼品价值的意义不同。赠送是友好的表示,礼品是友好的象征,所谓礼轻情意重,送礼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所以要讲真情。人们在选择礼品时,都是将其看作友情和敬意的物化,通过赠送礼品来表达对对方的情谊和尊重。礼品如果能融入和体现送礼人的情感,就是最好的礼品。真正好的礼品不是用价格可以衡量的,送礼的心意重于礼品本身价值,因此在选择礼品时,不能只着眼于礼品的价值,更要着眼于礼品所代表的情感和心意。

中方在送礼时一般都比较贵重,因为在他们看来,价值较低的礼品有失面子,而西方人则比较重视礼品的感情价值,礼品价值过高,会被误认为有求于他们,是一种贿赂而招致反感,比如送给英国人礼品时,礼品要轻,可送些鲜花、小工艺品或者巧克力,都会得到英国人的喜欢,特别是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他们会格外欣赏。德国人不喜欢首饰或鲜艳夺目的礼品,喜欢价格适中、典雅别致的礼物,但包装一定要尽善尽美,德国人认为只有当关系发展到相当密切时,才有必要送礼。

6、送花。此外,鲜花都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中西方对不同的鲜花有不同的解释,如在我国,牡丹是国花,表示富贵吉祥;菊花代表高洁;康乃馨代表着热情、魅力、真情、温馨;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在西方,玫瑰是很多国家的国花,象征着爱情;康乃馨则表示伤感或拒绝,单独送人时必须慎之又慎;菊、莲和杜鹃,在国内口碑甚佳,在涉外交往中却不宜用作礼品。菊花在西方系“葬礼之花”,用于送人便有诅咒之意;莲花在佛教中有特殊的地位;杜鹃则被视为“贫贱之花”,用于送人也难免发生误会,如此等等。因此,如果选择鲜花作为礼品,一定要考虑所送的场合和对象,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产生。

7、餐饮礼仪的差异

餐具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饭也是用碗盛,通常是圆桌,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或碟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通常是长桌。

餐饮氛围不同。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既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相互让菜,劝酒,甚至不醉不归,为客人布菜,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讲究“4M”,即Menu:精美的菜单,Mood:迷人的气氛,Music:动听的音乐,Manners:优雅的进餐礼节。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礼。西餐实行分餐制,即便是有公菜,也会放一些公共餐具,此外,在西餐宴会上,人们是只祝酒不劝酒,只敬酒而不真正碰杯的。

餐饮观念不同。中国人如果在家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荤素搭配,会准备满满一桌,并很谦虚地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宴请结束时,如果菜基本被吃完,主人会觉得很没面子,认为饭菜准备的太少了,客人可能没吃饱等。唯恐怠慢了客人,尽显主人好客热情之道。而西方宴请,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这些是我的拿手菜来招待大家”的话。

在西方,亲朋好友之间聚会,实行AA制是很普遍的,但是在中国,AA制一般只被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和白领所接受,传统的中国人不愿意这样“小气”的各掏各的钱。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和西方人会对AA制持有不同的态度。

实训项目:

了解中西方婚礼差异

 

时间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Step 1

启动教学,

激活学生已有知识

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

观看视频。

以不同于中国婚礼的美国婚礼视频启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呈现语言项目

询问学生对于视频中不同的人物举止的理解。

总结视频中的婚礼步骤。

回答对于人物举止的理解

让学生理解西方的婚礼形式。

Step 3 

观看视频,理解中国婚礼礼仪

观看第二个视频

观看视频。

以另一个不同于美国婚礼的中国婚礼视频,了解中国婚礼步骤。

Step 4 

呈现语言项目

询问学生对于第2个视频中人物举止的理解。

 

回答对于第二视频中对人物举止的理解。

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的婚礼。

Step 5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这两组视频中中美不同的婚礼。

听教师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西方婚礼步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