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以深度教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

发布日期:2020-12-03    作者:     来源:     点击:

          以深度教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

 

成矫林 湖南大学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在课程教学中的具化。外语课程思政应以深度教学实现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有机统一。本文聚焦三个问题:第一,语言学习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合;第二,提炼、整合、加工课程内含的思政元素,搭桥对接思政课程;第三,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主题词:立德树人;外语课程思政;深度教学;教学方式
1引言

教育是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统一,古今中外,皆有此共识。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在课程教学中的具化。外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又因语言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并存的特点而在课程思政领域大有可为。

外语课程思政需依托课程,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科知识更具深度,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以思政的“深入”“深刻”“深化”为突破点,进行深度教学,将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拓展语言知识学习的广度、深度,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加强知识与学生情感价值、成长体验的关联度,根植理想信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外语课程思政需要解决三大问题:(1)语言学习具体内容如何与思政内容结合;(2)如何由语言内容转入思政内容;(3)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思政。

2语言知识关联情感价值,实现深度教学

“课程思政”呼唤“深度学习”,实现课程涵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文化价值(伍醒、顾建民,2019)。高校外语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外语课程思政深度教学。

2.1确立外语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叠加或者复合(陆道坤,2018)。外语课程思政不能脱离课程,必须基于外语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尊重课程自身的特征和规律,通过分解知识要点,充分挖掘课程知识内隐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品格,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学生德行的养成。以下将结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基础目标》(上、下册)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教师应仔细研究、分析教材,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如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能力目标(如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然后,对课程内含的思政元素予以提炼、整合、加工,设置价值目标(如敬业、诚信、友善等)(见表1)。要具体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设置详细的三大目标,通过讲解语言知识,培养关键能力,实现价值观塑造,达到有机融合,润物无声。此外,外语课程还要搭桥对接思政课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协同效应(见图1)。

 


2.2深度处理语言知识

外语教材中有很多思政元素,如有些单元的主题是关于奋斗、自立等,教师通过对语篇内容的讲解,就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奋斗及自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努力奋斗、自立自强的性格品质。但对语言基础知识,如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语法、词汇等,很多教师或是忽视了其内含的育人功能,或是感觉无从入手,不知如何融入思政。事实上,外语教师只要真正深度理解、掌握外语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知识进行深度处理,就可以做到春风化雨,思政无痕。

2.2.1语音训练,培养坚毅自信

语音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根本,语音教学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首先,语音是一系列发音习惯,需不断重复训练和纠正,在这一持续长久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另外,随着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在语音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融入对世界英语变体(如中国英语)特征的讲解,不再要求学生的语音语调无限接近本族语发音,而是强调发音的可理解程度以及对口语交际的总体影响(裴正薇,2014),这样可有效消除学生因母语或方言影响导致发音不准而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感,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交际的有效性上,增强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自信。在学习反思中学生如此表达自己的感悟:“从被动到主动,从焦虑紧张到认真踏实地完成自己的讲话,从用心准备到让自己满意的最终呈现,我就这样渐渐走出了语音不标准造成的不自信。”

2.2.2语法讲授,拓展思维方式

目前外语教学界有人认为语法不必教或者语法不重要,以致语法教学被推到一个极其尴尬的地位。事实上,语法是语言和文字在表述时使用的方法、结构和规则。语法中体现着思维逻辑,语法中的词和逻辑中的概念相联系,语法中的句子和逻辑中的判断、推理相联系(胡壮麟,2017)。所以,学习语法的过程首先是语言规则与方法的掌握, 然后是逻辑思维方式的学习。讲授语法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维方式。

如上册第三单元课文Create a Sense of Purpose for All中有一个句子:“The thing is, it never even occurred to me thatsomeone might be us.”教师应指出西方人常采取客体思维方式, 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以求语言客观、严谨,当表明自己的观点及感受时,常用“It occurs to me...”或“Its my hope that...”等等。这样可有效减少学生误用“I think...”或“I believe...”等过于主观的表达。

2.2.3词汇教学,促进跨文化认知

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石, 是文化的最小载体。词的意义包含了文化、百科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刘正光、艾朝阳,2016)。对文化意义丰富的词汇, 教师应自然而然地进行扩展, 引导学生探究词汇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关注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性,丰富文化积累,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如上册第一单元课文My First Week at Harvard提到“Where we eatistruly remarkable. Our dining hall is more like a church or a museum than acafeteria.”。学生读到此处,产生困惑:在一个像教堂一样的地方吃饭,怎么能说是就餐环境好呢?这时,教师就有必要介绍church在英美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内部构造和装潢,以解决学生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

教师还应该在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进行词汇的教学,以加强学习者自我探索和认知的能力。如上册第二单元课文Why Study Humanities?作者说“Socrates was apompous ass.”教师可以指出英语中“ass”这一意象及汉语中对应的“驴子”,都可以指代愚蠢的人。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在语篇中作者选用此词的真实意图。经过对语篇的分析及讨论,学生可以得出此处是“反词正用”,作者用这样一种极端的词汇选择表达对苏格拉底遵守规则、不放弃自己理想的尊敬之意。

2.2.4修辞妙用,掌握国际话语之道

修辞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刘亚猛指出,要在国际交流中准确把握对方话语的目的、手段和方法,应对自如,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就需要教会我们的学生灵活使用各种修辞策略(周耀东,2004)。

如下册第三单元课文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中使用了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可先讲解和分析其作用,再举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 Have a Dream为例,说明排比的应用增强了语言力度,深化了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感召力。之后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排比在西方人尤其是政治家演讲中的广泛使用,最后布置学生利用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及关于广告的知识进行排比句创作: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advertising may..., advertising may...。学生在课堂上写出了以下句子:

It has been arguedthat advertising may increasethe prices of products, advertising may misleadthe public by employing deceptions, advertising may cause monopoly by some bigcompanies, advertising may bring relentless assault on the viewers, advertisingmay be abused by unscrupulous people.

这个练习既帮助学生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培养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辨能力,达到提高国际话语交流水平的目的,也引导学生批判地、辩证地思考广告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对人们的影响。

由此可见,深刻解读语言知识,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亦可随时进行恰到好处的价值融入。

3思政融入课程,于无声处涵养大人格

语教师要深度提炼、整合、加工并进一步拓展和开发课程内含的思政元素,对接学生情感需求,解决困惑,关联生命体验,还应搭桥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大格局。

3.1提炼

语课程教学内容一般都经过严格挑选,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因素、人类共通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这些内外容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思政素材。如上册第二单元课文Why Study Humanities? 讲述学习人文学科的意义,笔者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到有些学生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一味追求确定性,而有些学生为彰显个性,以为只要和主流看法不一样就是独立思考,因此笔者首先提炼出作者观点“The humanities give you uncertainty, doubt and skepticism”,再引出马克思的名言“怀疑一切”,并进一步指出:怀疑一切不是否定一切,而是不盲从,不妄断,兼听则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反思中这样表述:

“从老师到同学,不会有人告诉你什么是标准答案,我们都在求解自己的那一份答案。”

3.2整合

教师可以将语言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整合,以保证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一致性,保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保证课程涉及的思政元素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如下册第二单元课文How to Have Fun at Work中大量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在对比分析了隐喻在英汉语中的异同、作用、效果后,笔者选择了以下例句让学生翻译:

Justice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个练习较好地整合了语言学习与思政,实现了四重功效:第一,学习隐喻这种修辞方式、语言现象;第二,学习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第三,指出人类共有的价值取向,作恶终将受到惩罚;第四,引导学生遵纪守法。

再如,笔者讲授摘要写作时,提醒学生对原文内容要进行释义而不能照抄原文,进而强调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学生诚信的品格。

3.3加工

教师在实现外语课程知识目标的同时,应将内隐的价值理念加工外化为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从细微处入手,创新话语体系,避免说教,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高燕,2017)。

如上册第一单元课文My First Week at Harvard详细生动地描写了哈佛校园的美丽景色,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审美体验。但若仅限于此,课程思政尚嫌单薄,我们可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的功能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眼中的校园如此美丽,通过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转向人物的情感:来到心仪的大学,渴望崭新的大学生活。此时,学生变成了主动的审美评判者,进而思考教育的重要性,珍惜和感恩受教育的机会,关注和关爱身处的环境与家园。

3.4搭桥

课程思政毕竟不是思政课程,在重大、复杂的思政概念或理论问题上,专业课程教师无法做到像思政教师那样透彻、清晰、系统地进行分析、讲解,那么,专业课程教师就要主动牵线搭桥,对接思政课程,引领学生到思政课程中寻求答案,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如下册第六单元Inspiration一文中引用了乔布斯的名言“Innovationdistinguishes between a leader and a follower.”。课堂上学生提出疑问:“做一个follower是否就意味着人生失败?”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安排学生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做leader很好,但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更重要。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同学们可以和思政课老师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经过这样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既有了自己的思考、正面的认知,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政课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有学生在这节课后的反思中写道: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担起责任、展现能力,无论是leader还是follower,都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突然发现,思政课也没有以前认为的那么遥不可及了。”

4改革教学方式,引导思考与探究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行动者,创新教学方式,基于教学内容设计高质量的交互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4.1深入讨论,提升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可通过提出有引导性的话题,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其关键是讨论的层次,层次越多,对话题的理解就越深入;核心是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如“这篇文章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什么?”“本文的观点对于理解某一社会现象有什么帮助?”我们可以参考布莱恩特大学讨论帖格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讨论模式(表2),以帮助学生步步深入进行有效讨论。

 

 

学生反馈说:

“小组讨论虽然有时候会产生碰撞冲突,但最后我们总能达成一定的平衡。以互动代替单方面输出的学习方式让我更易于倾听他人观点,最后形成自己的判断。”

4.2问题驱动,培育求真精神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实行问题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引出主题,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用问题贯穿教学的起承转合,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用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掘学生感悟真理的潜力。教师通过分层次提出问题,一步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其关键是问题的质量;核心是锻炼学生抽丝剥茧的求真精神。

如上册第三单元课文为扎克伯格的演讲Create a Sense of Purpose for All,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时,笔者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见表3)。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最后落到当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珍惜时光,追求真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4.3项目研究,促进知行合一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挑战性、需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并落实到行动上,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其关键是项目的可行性与挑战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

如上册第四单元课文Beijing Opera本身就是极好的思政素材,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京剧这一传统文化,建立起文化自信。但教师不必止步于此。完成常规教学后,笔者布置了一个研究项目,请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资料查阅、问卷调查、文创设计等,对京剧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两个星期后,学生进行了研究汇报展示:讲述京剧百年发展史,为四大名旦制作朋友圈,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设计了以京剧元素为主题的杯子及T恤衫,还有学生写出了2 000词的京剧现代化可行性分析报告,甚至还有学生用英语演唱了一段“穆桂英挂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进行了大量实践,还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深入了解了京剧的内涵,体会了京剧在现代社会的断代感及发展的紧迫感。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慢慢建立起来,而对如何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有理由相信,今后的他们,必定可以面向实际,承担起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能够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学生在学习反思中说:

“通过这次项目研究,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京剧的美,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我可以为传统文化做点什么。”

4.4引入热点,形成大局观

外语教师要时刻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时事政治,恰当地将时事热点问题、热点事件引入教学,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身在校园、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这也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形成大局观。其关键是教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是引导学生涵养大情操、大人格。

例如目前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教师可以通过习题练习、课堂讨论等,在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前瞻意识及中国大国担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独立思考,不信谣不传谣,珍惜学习时光,坚定信心,共克时艰。

5结语

外语课程思政应与语言知识、技能教学有机融合,教师应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在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塑造,并引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深度教学有助于提升外语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效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作者简介:

成矫林,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教师发展。E-mailchengjiaolin@126.com

 

参考文献:

[1] 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 14.

[2] 胡壮麟. 英语语法及其发展史[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5): 10.

[3] 贾国栋.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基础目标(下册)[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刘正光.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基础目标(上册)[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 刘正光,艾朝阳. 从认知语言学看外语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现代外语, 2016(2): 258.

[6]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64.

[7] 裴正薇. 英语语音教学模式: 理论、选择与思考[J]. 外语界, 2014(3):94

[8]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 大学教育科学,2019(3): 54.

[9] 习近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1] 周耀东. 西方修辞与中国外语教育——刘亚猛教授访谈[J]. 外国语言文学, 2004(1): 4.